[免費申請] 健保署 健康存摺 @ 做好自我健康管理、掌握個人醫療資訊

大方常旅遊在外,每年總要飛個十幾二十多趟的,每趟旅行真的都很花體力,所以平時就要注意並掌握個人的健康資訊,在每趟國外旅行中,都能保持頭好壯壯的旅行能量。
應該每一位大方的讀者都有銀行存摺吧,大概都知道你的戶頭有多少錢吧;那如果大方問你,你最近一次去給牙醫檢查或者最近一次感冒是什麼時候?或者你過往就醫時,醫生開的處方藥品是什麼?你知道40歲以上可以有成人免費健康檢查嗎?大概很少會有讀者能完整回答出來吧?
健保署有項貼心的免費服務、就是你自己專屬的 健康存摺,透過健保卡、讀卡機,手指按一按,馬上就能得到自己所有就診、用藥的個人健康狀況,並且還可以知道是否為肝、腎高危險群,甚至三高的用藥情況,不論中醫、西醫、手術、用藥資訊,都能在健康存摺找到答案、數據,讓你做好自我的健康管理啊

大方還記得前一陣子中秋節,新聞都說吃柚時,有些藥物需小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,其實這新聞一爆出,家中長輩的三高用藥,家中成員也可能不太清楚到底吃了什麼藥品,甚至過去的用藥紀錄根本也搞不清楚。

回醫院詢問醫師過去用藥,當然也是OK的,只是花時間跟花掛號費啊。

健保署 推出免費申請的 健康存摺 服務,讓你上網就能看到過往幾年、包括最新和過去的就診、用藥紀錄,及相關個人健康資訊提醒。

目前有2種方式可查詢:

一:部分醫療院所、鄉(鎮、市、區)公所及保險公司有設置「健康存摺」專用電腦:

您可攜帶健保卡(如尚未完成密碼設定,需再準備戶口名簿戶號及戶籍地址)到全國多處「健康存摺」查詢據點自助查詢。

因此在家無法或不會操作的朋友,也可到健保署臨櫃現場做申請,工作人員都可協助幫忙~
全省「健康存摺」查詢據點>>https://goo.gl/iXM9jK

二:自行在家中查詢:

由於個人資料保護法的問題,申請這項免費的 健康存摺 服務,必須準備好你的健保卡、讀卡機、戶口名簿的戶號。

健保卡、讀卡機。

如果你有用網路報稅,就用同一台讀卡機就好了,一般來說可以讀自然人憑證也能讀取健保卡。

再來就教大家上健保署,使用健保卡網路服務註冊囉。
https://cloudicweb.nhi.gov.tw/cloudic/system/Login.aspx

畫面右邊有個電腦環境說明,大方建議先點進去,然後檢測你的健保卡認證(讀卡機),是否正常,正常的話就會讀出你健保卡上的名字。

然後看你使用 Win 或 MAC 選擇下載元件安裝檔。

下載後解壓縮後再安裝即可啦,右下角的畫面是讀卡成功就會出現健保卡上的名字。

既然讀卡設備OK,程式也下載下來了,那就上網註冊。

大方剛是用健保卡註冊的,所以以後登入只要插讀卡機、健保卡,然後選擇健保卡密碼就能登入了。
健康存摺網址:https://myhealthbank.nhi.gov.tw/

再來的畫面資料都是引用官網啊。

其實大方覺得登入 健康存摺 可以看到自已過去所有的就醫、用藥、各項指數的紀錄,有時候大家看過醫生,其實過了一陣子,也搞不清楚自已到底看過什麼醫生,吃過什麼藥,健康存摺詳細的記錄,就都能知道。

像這邊有些基本資料需要自已輸入,右邊會根據你的就醫紀錄,告訴你半年後要洗牙囉,或者下次的回診時間。

就連預防接種資料都有,像大方明年要去南非就準備要施打黃熱病疫苗,這個施打後,未來也會在歷史資料可以看到啊,一般人則是常打流感疫苗,你也可以知道你上次施打疫苗的時間。

就醫資料分的也很清楚,西醫、中醫、手術、住院、牙醫、用藥資料都能查到啊。

大方覺得像是過去的就醫紀錄,使用藥品,最近三年看過最多門診的科別,都很詳細啊。

用藥紀錄、近三年藥品用量,讓你也能清楚知道,過去到底吃過什麼藥。

年紀大的朋友,可能有三高問題,可以知道醣化血紅素、膽固醇等各項資訊,大方當然希望大家全都不要有紅字啊。

40歲以上可以有成人免費健康檢查,有做過健檢,在這邊也會出現資料唷。

甚至根據各項資料,還能評估是否為肝癌高危險群。

大方先拋磚引玉,家中成員想要知道自己的健康各項數據,就先從自己開始,其實申請一次之後,後面再查資料都相當簡單容易。

而且家中還有其他成員,大家拿出自己的健保卡,申請帳號密碼後,也都能在健康存摺看到自己健康的各項數據。

大方覺得最棒的就是,有些長輩怕兒女擔心,都說沒問題沒問題,事實上還是有需要要注意的地方,身為兒女可以透過健康存摺上,長輩的就醫數據,來提醒長輩回診或者帶長輩回診,甚至更清楚了解長輩的健康狀況而加以注意,這點也很棒啊。

免費申請 健保署 的 健康存摺 服務,讓你做好自身健康管理,也能注意到長輩的健康是否有要注意的地方,所有的資訊全部客觀數據化,一清二楚,愛你自己也愛你的家人啊。

健保署 健康存摺:https://myhealthbank.nhi.gov.tw/

中央健康保險署 宣導合作

相關文章

最新文章

回應本篇文章

回應本篇文章: